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Digitial Archives Protocol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工具

授權與引用

選擇資料集

使用者登入

所有權利保留 王永馨 著作權所有;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ioe:pub:4426

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

王永馨
1997 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研院民族所圖書館 收藏 (008.87 1034)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分述賽夏人處於現今台灣歷史社會情境和傳統賽夏文化影響下,兩性生命週期中生命儀禮儀式活動,其間兩性、親屬間相應的權力、義務關係。此外,更進一步的從傳統到現在,延續與變遷的生命禮儀來了解賽夏男女的性別意象和親屬體系。本論文的研究調查地點以南庄鄉為限,方法上則依據主要報導人的訪談,和參與觀察當地的日常生活、生命儀禮等活動。作者認為這樣以生命儀禮中的親屬活動來探討性別觀,應是未來研究性別一個可行的方向。 (摘自本文)
台灣南島宗教文獻
本篇碩士論文試圖從賽夏族日常生活實踐以及目前仍在實行的諸多生命禮儀出發,來建構其兩性觀及相應之親屬互動關係,包括男女分工、婚姻對男女和雙方親屬不同的意涵、兩性象徵之意義體系的展現等等。
作者以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為田野調查的地點,首先回顧了過往人類學對於賽夏族的研究成果、日治時期戶籍與地方性的文獻資料,以民族誌的方式來描述該族特殊的社會文化特性,並以此對照現今國家行政體制下的現況和傳統的改變。作者也利用神話傳說勾勒出賽夏族傳統「男尊女卑」階序對立而又互補的性別意象與社會價值觀,進而由生命儀禮之功能與意義的解析,來討論以共同祖先為基礎,所形成之父系血緣的姓氏團體與繼嗣家庭的男女階序,其中特別是以最能具體呈獻兩性關係之「婚姻」和「回娘家」的儀式為主題,分析賽夏族何以會如此強調夫家與娘家的關連,其親屬體系及背後特殊的文化機制又是什麼。
作者認為由於特殊的居住地理環境所致,日治時期賽夏族已經受到相鄰之客家人、漢人甚至泰雅人等相當程度的影響。從傳統到現代,該族的生命禮儀雖因外在社會大環境而有所轉變,但仍保存了儀式過程的核心要素,例如長老會議、向祖先獻祭、分豬肉和糯米糕以及貼草禮等等。婦女一生被動地搖擺於夫家和娘家兩個父系家庭中,與出生家庭分離又整合入養育家庭中,而婚姻為此一轉換的重要階段。作者分析,透過女性轉圜、交融與模糊的中介特性來整合兩個父系家庭的目的,仍是為了父系的繁衍,故婦女與娘家緊密的關係不會因婚姻而有所改變,反而是藉由生命週期的累進使其在親屬間的人脈關係亦愈加深厚,進而提升婦女個人在家庭裡與社會上的地位。
由父系中心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祭儀,在作者的理解中,其兩性關係亦等同於親屬階序的翻版,展現出男女相對的階序性秩序:無論是矮人祭、祖靈祭、播種祭等等儀式,皆以男性為活動重心,女性只是從事與食物有關的勞務。以儀式展演的空間來看待其間的兩性關係,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活動的場域及表現是非常狹隘的。
作者在文中凸顯了現今仍被保留下來的禮儀程序在持續與變遷上的新樣貌,也成功的解析了文化機制如何的操弄婚姻、娘家、父系血緣、男女階序等等親屬體系。 (黃宣衛,台灣南島民族宗教文獻回顧計畫)

列印輸出
引用

sorry! not implement yet!

引用網址:
以文字顯示於網頁中:
以圖片顯示於網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