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文化專題

邵族的各種祭儀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播種祭

播種祭

盪鞦韆

鞦韆祭儀

邵族早期的農業生產是以「山田燒墾」的方式來種植粟,後來與漢人接觸之後,開始種植旱稻和水稻,而播種祭的祭儀,亦配合陸稻的播種期,改在農曆三月間舉行。

農曆三月一日,德化社邵族頭人後裔袁福田穿上了傳統服飾,並且戴上了鹿皮所做成的皮帽,帶著稻種,來到德化社後山的耕地裡,先是以鋤頭剷平了耕地,把雜草去除掉,然後撒上種子在耕地上。這個耕作僅是象徵性的復原,播種祭儀在祭場裡舉行,先生媽們坐在門庭前,面對著這一行列的米飯容器,在祭場的左右兩邊各擺上一支晒衣用的竹竿,這是用以區隔祭場的範圍,當在舉行祭儀時,祭場是一神聖的境地,任何人或是牲畜都不得進入,否則會被驅離,祭儀開始時,先生媽們齊聲念告祖祈告詞,先生媽們的姿勢都很一致,一手托腮,另一手則平放在膝前,所有先生媽的眼光都注視著祭品,祈告詞是由邵語行之,時高時低,當念到祖先名號時,先生媽們以手指指著米飯,稟告祖靈來饗。整個祭祖儀式分成兩段進行,至結束時先生媽的祈告詞聲音漸高,最後則由先生媽以右手指沾酒洒向空中,敬給祖靈,結束了祭儀。

由於盪鞦韆是播種祭的一部份,邵族已有近三十年未曾架過鞦韆,在族人的努力之下,這項盪鞦韆儀式於1998年及2000年的農曆三月間恢復過來。每年的三月間架起鞦韆,這是播種祭的一部份,象徵作物將來會成長得高大茂盛,在風吹稻穗之時,有如鞦韆之搖擺。

盪鞦韆能使身體健康,女子未婚若於此時盪鞦韆能在婚後早生子女,已婚而尚未生育者盪之即能迅速懷孕,即能祈福,又是娛樂,所以在此時,族中男女老幼都去盪一下鞦韆。

盪鞦韆之前,要先舉行祭儀,是在毛老先家舉行,由先生媽主持,祭拜毛家的公媽籃,然後由毛老先主持盪鞦韆儀式,他持著酒,在架鞦韆的四方洒酒給祖靈,祈求祖靈讓族人盪鞦韆時都能平安,並且讓作物都能長大、長高,有如鞦韆般的搖擺,使作物都能豐收。註:此一鞦韆祭儀以由其子巴努傳繼下來。

氏族祖靈祭

袁福田和石福祥

部落舊地去祭祖靈

敬畏祖靈

祭壇

邵族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曾經遭到瘟疫的肆瘧,為了避免瘟疫的感染,族人易地而居,加上政經形勢的使然,族人數度易居,也數度整合,形成了今日的德化社有七個氏族,而各氏族之間,遇有重要祭儀時,亦有了不同的職務分工。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是德化社各氏族頭人的後裔,各自到祖先舊部落遺址去祭拜祖靈的日子,雖然德化社有七個氏族,但僅有姓袁和姓石的氏族舉行這個祭儀,這顯然和德化社保有二個頭人系統有關。這一天的一大清早,袁姓的頭人袁福田和石姓的頭人石福祥,分別到祖先的部落舊地去祭祖靈,袁福田在事先就釀好了酒,裝在一小甕裡,並準備兩個煮熟的雞蛋,以及一些金紙和鞭炮,帶著他的長子搭上一艘遊艇,往竹湖的方向前去,清晨的日月潭煙波浩渺,美不勝收,抵目的地之前,袁福田穿上了傳統服飾,並且戴上一頂鹿皮帽,腰間繫上一把刀,這種裝扮是邵族勇士的正裝,為的是要敬畏祖靈,到了岸邊,袁福田父子搭上小船,先以酒洒給祖靈,然後祈告一番,到了岸邊台地上,袁福田先用竹竿架起祭壇,其上舖了五葉金英的樹葉,將帶來的酒糟洒在樹葉上,口中念念有詞,意即請祖先來饗。

祭壇邊則擺有二個雞蛋,接著將蛋殼剝出,放在祭壇上,甕裡所剩的酒,則掛著祭壇旁邊的樹幹上,這甕酒將被留在此處約有三、四天的期間,以供祖靈來享用,其後,把帶來的金紙燃燒獻給祖先,最後,燃上了鞭炮,結束了這項祭祀。

而另一個頭人石福祥亦邀男性家人,搭上另一艘遊艇往石氏的舊部落遺址方向駛去,石福祥準備一甕酒,依祖先遺規,進行同樣祭祀。

狩獵祭與拜鰻祭

祈求祖靈賜予豐獵

拜鰻祭的祭品

狩獵祭和拜鰻祭

拜鰻祭

日月潭不但水深魚肥且繁多,附近的山區更是一片片廣闊的山林,各種野獸繁衍其間,成了邵族族人最佳的獵場。山田燒墾種小米,獵場打獵,以及潭中漁撈,無疑是邵族的重要生產方式。

為了要獲取好的獵物,邵族有了狩獵祭的祭儀,其目的在祈求祖靈賜予豐獵,讓族人有獵物可獲,為了能捕到漁獲,亦有拜鰻祭的祭儀。早期的祭期為農曆七月十五日,為期三天,而族中男子要下海(水社海,即日月潭)漁撈,以及入山狩獵,這些祭儀的方式,到了現在已經有了改變,祭儀的日期已經縮短成二天,那就是農曆七月初一舉行狩獵祭與初三舉行拜鰻祭,兩項祭儀皆按「二部組織」的氏族系統,將家中的公媽籃攜往姓袁和姓石的頭人家,先生媽亦分為二組進行主持祭祀的工作。

兩項祭儀的祭品皆要準備酒、甜酒釀、以及半隻雞塊,但拜鰻祭的祭品則用糯米所製成長約二台尺,寬約三分之一台尺的白鰻魚造形的麻糬為祭品,這種祭品顯然與邵族狩獵和漁撈的生活有關。

狩獵祭和拜鰻祭皆分作三個階段舉行,當進行第一階段時,先生媽們坐在門口,對著祭場裡的公媽籃行列,祭品是木臼上的一缸酒糟,先生媽們一手托著腮,一手平放膝上,然後開始祈告祖靈,每一位先生媽有屬於自己的轄戶,並且都能牢記各戶公媽籃的家主,及其祖先的名字,祈告詞的大意,是請祖靈駕臨祭場,來享受族人所供奉的祭品,並請祖靈賜福給族人平安健康,而且有豐盛的獵物,以及從潭裡獲得豐富的漁獲。第二階段則加上雞塊、酒為祭品,行祭如儀,第三階段則僅對袁姓和石姓的公媽籃行之。

舉行拜鰻祭時,各戶人家皆要準備一條白鰻麻糬,以供祭拜,每一條白鰻上都貼上寫有各戶家主姓名的紅紙條,白鰻的造形有製成曲狀與直狀,但每條的頭部都壓上了兩個龍眼仔,以充作白鰻的眼睛,頭部位置,也插上了圓仔花或是火鶴花的花朵,使白鰻顯得相當漂亮。簸箕上的白鰻麻糬上放置了一把菜刀,被扛到祭場中央。

祭場的主位亦放有一塊砧板上面放置了去掉頭、尾、翅膀和腳的半隻雞塊。以及一把菜刀,旁邊放置了一碗酒,接著先生媽們又進行第二階段的祭儀,先是念祈告詞,然後請祖先來饗。

接著又進行第三階段的祭祀,唯祇對頭人家的公媽籃進行祭儀,被分為二組的先生媽,各自對轄區的頭人家公媽籃進行祭儀,先是念祈告詞,酒洒給祖靈,結束了所有拜鰻祭的祭儀。

結束祭儀之後,簸箕裡的白鰻麻糬皆被切成兩段,頭部的部位,隨著公媽籃被帶回各戶人家,尾部的部位被集中起來,這批半部的白鰻麻糬,原是各戶人家要送給先生媽的謝禮,而早期族中的孩子都吃不起零食或糖果,遇有拜鰻祭時,族中的孩中都會排隊,領起先生媽所分配的白鰻麻糬,現在族中孩子不再稀罕這些麻糬,因此成了當夜族人聚餐時的主食。

拜鰻祭的當晚,族人先到袁家聚餐,大家盡情喝酒,接著再到石家聚餐,直到族人盡興才結束了這一天的活動。

舂石音、迎新年

舂石音-1

舂石音-2

舂石音-3

「舂石音」是德化社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當族人在袁家祖家前舂起石音時,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農曆七月最後一天的夜晚,頭戴頭飾和著盛裝的族人,陸續抵達袁家的祖宅,此一建物是一棟漢式的農宅,正廳門前地上崁有一塊大約二台尺直徑的石塊,每當舉行舂石音時,族人就在這裡的敲擊,族人群聚於此,顯得熱鬧非凡,這種喜悅的氣氛,讓人感受到邵族的新年即將到來,族人先以酒洒獻給祖靈,然後進行「舂石音」的活動。

舂石音的杵是由長短粗細輕重各式所組合而成,長度約160至240公分,舂石音時每人各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圓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粗細長短,堅疏輕重之分,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而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讓應合的聲響更為美妙,叮噹咚康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人家迎接新年到來的喜悅前奏,早期舂石音祇允許族中婦女為之,男人在這一夜是不能到舂石音的場地來,一律聚集在公廳裡,準備狩獵事務;這一夜男女不得同床,而今邵族的族人已經不再遵循古例,所以舂石音時,男女族人都一起操杵同舂,為了能將這一深具邵族特色的文化風采得以傳承,許多年青的男女族人,亦加入舂石音的行列,因此族中長者先行上場,再由年青人操杵舂之,舂完了石音,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而邵族族人新的希望也隨之而來。

豐年祭、邵族過新年

頭水六社化番

莊士杰之〈頭水六社化番風俗資料〉作戲文

蓋六社之化番,至每年三月下穀種之時,則築一鞦韆之台,男女皆腳踏板,手挽繩,縱之送之,以相遊戲。至每年八月初四日,為過年之節。先一日,則各家之番男,登山張機取禽,名日蛙,雞最善啼,以為過年定物之需。是月也,社中男婦老少,摩肩遊戲,群坐吃酒,至大醉攜手同行,尹尹呵呵,如歌如曲者有之,左之右之倒之顛之,若癡若狂者有之。雖無磬管之鏘鏘,系桐之嬝嬝,然一番唱之而眾番和之也。

古音誰賞,旁若無人,或誇其祖父英雄之慨,或矜其自己好漢之形,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徹夜不絕。

邵族過新年

公媽籃祭場裡舉行祭儀

舉行除穢祝禱的儀式

農曆八月初一是邵族新年的第一天,各戶人家在正廳門前的壁上各插上一束水草,用以驅邪。過年期間,無論男女老少頭上都要戴上用花草所編製的頭飾,上午九時許,各戶的公媽籃被送到祭場來,同時先生媽也準備了祭拜用的糯米飯,用小簸箕盛著,放在每個公媽籃前,公媽籃約有四十只,在祭場裡被圍成四方形,先生媽們齊聲念祈告詞,其大意係請祖先來吃飯喝酒,賜給族人平安健康,讓族人不酗酒,讓年青人能夠上進,能夠擊退敵人,祭儀的最後,仍然由先生媽洒酒給祖靈,祈求平安,當先生媽們在祭場裡舉行祭儀時,負責擦手臂除穢儀式的毛老先,已在門庭前,為男族人祝禱,這是屬於男族人專屬的儀式,顯然和族中男子負有保衛部落安全的職務有關,而在同時族人也將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武器陳列在廣場的桌子上,旁邊並準備了一缸酒糟,毛老先也為武器舉行除穢祝禱的儀式,然後他持著沾有酒糟的粽葉,拉著被擦著的右手,用棕葉在右手臂上來回擦拭,祈求祖靈庇佑,賜予健康且平安,接者再為下一個族人祝禱,這個儀式,僅限男人參加,女人不能靠近此地。

舉行擦手除穢祝禱儀式之後,族人舉行部落會議,長者皆發表意見,勉勵族人全力辦好豐年祭,也推舉了這一年豐年祭的主祭(爐主),在大家祝福聲中,爐主接下了豐年祭的工作。在同一時間,各戶人家亦從祭場裡提回了各家的公媽籃,先生媽們分三組,挨家挨戶的去祭拜各戶人家的公媽籃。

挨家挨戶飲酒祝禱

挨家挨戶喝酒的祝禱聚會

豐年祭期間,族人挨家挨戶飲酒祝躊,先獻一缸酒給先生媽的儀禮,稱做tuktuk,而從農曆八月初一至初三,皆要進行挨家挨戶喝酒的習俗,此一儀禮則稱為喝tuktuk酒。

一番飲宴之後,擔住paruparu的陳進復和高倉豐帶領族人吟唱祖先歌謠,先是一段領唱,內外的族眾則同聲附合,叩人心弦的曲調,會讓人激動起來,某些族人懷念起祖先的榮耀時,亦會愴然淚下,接著兩位領唱者領著主人家共同持著一碗酒,同時吟唱歌謠,繞著步伐前進,來到正廳的門邊,將這碗酒獻給先生媽,以表達對先生媽們的尊敬和謝意,當先生媽領受這碗酒的當兒,族眾敲起牆壁和門窗,使其發出聲音,用以驅邪,並祈求平安,隨後亦以此種儀式,獻酒給族中長老,接著主人家準備了紅包和禮物,在族眾吟唱歌謠之際,主人家先奉上一杯酒給先生媽,然後把紅包掛在先生媽的頸上,也以相同的儀禮,將紅包和禮物送給族中長老。

新年歡樂的熱烈氣氛,在德化社繼續延燒著,在農曆的八月一日至三日間,每完成祭儀之後,族人又開始聚集,繼續未完成挨家挨戶喝酒的祝禱聚會,著盛裝以及頭戴花草頭飾的族人,穿梭於德化社的大街小巷之間,每戶人家皆準備豐盛的餐會,來歡迎族人的光臨,從上午十時到傍晚時分,一戶接著一戶,皆沒有中斷過。某些負荷不了酒量的族人,被架著回家休息,某些族人則已經酒醒了,又回到聚會的場所來繼續飲酒,因此飲酒成了催化劑,其促成了族中的和樂與親睦,在這種高亢的歡樂中或歌唱或誇讚祖先英雄之慨,或矜自己好漢之形,成了邵族過新年的歡樂寫照。

陷獵祭

陷獵祭

參加陷獵儀式的族人

豐年祭第二天的一大清早,族中長者帶著青少年來到德化社的後山舉行狩獵儀式,亦即陷獵祭,長者準備了陷獵工具,並且給青少年戴上花草編製的頭冠。陷獵的陷阱被釘在草叢堆裡,等縛好了陷阱的設施之後,長者帶著少年;繞著陷阱成一圓圈前進,並且祈求祖靈祝福。

參加陷獵儀式的族人回到德化社之後,直接前往毛家,毛老先先生正待著為這群族人祝禱,這個祭儀亦屬於毛家的專屬工作,主要是祈求祖靈庇護族人,讓男族人在狩獵時能夠豐獵,並且平安的歸來,當要狩獵時,為了能獲得好的獵物,就必須有聰明的頭腦,敏捷的身手,以及健步如飛的步伐,因此毛老先先生站在正廳門前,左手持著一碗酒,以右手指沾酒沾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詞,接者對列隊的男族人一一祝禱,他沾著酒在額頭上、膝蓋足踝部位所點了一下,表示祖靈將賜福給這位獵者,使其成為一位好漢。

鑿齒儀式和鑿齒祭儀

鑿齒儀式

鑿齒儀式和鑿齒祭儀是農曆八月三日的主要祭儀,清晨時分,前來鑿齒的少年,依序排隊者,被鑿齒者平躺仰臥在一張長寬適宜的長椅上,頭部及雙眼被毯子覆蓋著,被鑿者張開嘴巴,露出上顎的齒列,長者左手持著鑿子,擺在犬齒的上方,右手拿著木槌,象徵性在兩邊犬齒上方各敲了一下,然後說Pyakarikilm,意即平安之意,雖然鑿齒已流於形式,但現代的邵族人家則期待著這些少年經過了鑿齒儀式之後,學業都能進步,身體都能健康。

蓋祖靈屋

小米、玉米

日月形狀的麻糬

到了農曆八月四日是蓋祖靈屋的日子,蓋祖靈屋是先生媽的專屬工作,祖靈屋的大小約有二坪大,並留有一個出入口,屋簷下則掛上了小米、玉米等穀物和一些瓜果,用以表示豐收的象徵,祖靈屋內張掛著供祖靈取暖之用的毯子,牆內擺有一缸酒,這缸酒亦要供祖靈享用。

祖靈屋蓋好之後各家的公媽籃被送來此地,負責製作麻糬的婦人送來了各家所訂做的日月形狀麻糬,除此而外,並準備了二條白鰻形狀的麻糬,這二條白鰻麻糬是專供祭祀姓陳和姓高兩家公媽籃的祭品,為了盛日月形狀的麻糬,各家備有小簸箕,而陳、高兩家則準備了較大的簸箕,用以盛白鰻與日月形狀的麻糬。

先生媽將所有的公媽籃置放在祖靈屋前,排列成了ㄇ形。祭儀依照程序進行,祭祀如儀,先是念咒語祈告祖靈,最後則洒酒獻給祖靈,完成了這項祭儀。

牽田

祖靈屋內的火爐升起

牽田的儀式

每到傍晚時分,祖靈屋內的火爐被族人升起,泛黃的光暈和炙熱的薪火,把祖靈屋襯托出一室的溫暖,族人如此地貼心,為的是以感恩的心來向祖靈致謝,並以期待的心,祈求祖靈施恩給族人,從農曆八月五日至十一日間,族人每夜必到祖靈屋前,進行牽田的儀式,亦即唱歌和跳舞。

到了夜幕低垂時,日月潭的夜色,隱約地出現一輪彎月,載上了花草蔓藤所編製頭飾的男女大小,陸續來到祖靈屋前,先是洒酒敬給祖先,然後手牽著手,圍成一圈,開始吟唱祖先之歌,盪入心弦的歌謠,有如濛濃天空的彎月,似乎訴說著邵族先人勤奮而謙虛,並且期許後人實踐祖先遺訓,每一首歌謠都有其深刻的反省意義,祖先將他們在歷史上或是與大自然搏鬥,以及調應的過程裡,有過悲歡離合的滄桑事,透過歌謠的讚頌與承繼,期冀後代子孫要敬畏祖靈,並且將祖先的志業發揚光大。

甜酒祭祖靈

早期邵族的豐年祭長達一個月,因此mulalu minfazfaz的儀式是在八月十五日月圓之時舉行,因為要準備酒糟來祭拜祖靈,則有「甜酒祭祖靈」的稱呼。由於現代工商社會的興起,為了調應現代較為繁忙的社會,mulalu minfazfaz的祭儀就改在農曆八月十二日舉行。

甜酒祭祖靈

日月盾牌

上午八時餘,負責祭儀工作的先生媽們,準備好了甜酒釀攜來祭場,四十個盛有酒糟的碗,橫列在祭場中,散發出濃郁的酒香,聞香而來的蝴蝶在祭場中翩翩飛舞,但是先生媽們仍然虔心地進行祭儀。

這一夜,族人將把代表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供奉在祖靈屋內,而豐年祭的歡樂氣氛,亦將熱烈起來。

日月盾牌,原是祖先所使用的盾牌,在一次戰爭裡,祖先創造了英勇的事蹟,後人為了感念祖先的英勇,就將日月盾牌視為代表祖靈存在的象徵。

主祭(爐主)從姓陳或是姓高的家中迎出日月盾牌時,族眾會大聲吟唱歌謠,而氣氛也特別高昂,族眾跟隨在爐主之後,相互搭肩成一列隊伍,沿途呼喚祖先名稱,並且吟唱歌謠,整個德化社顯得熱絡非凡,在熱烈的歌聲之下,日月盾牌被迎到祖靈屋內。

mangqatubi帶祖靈出巡

帶祖靈出巡-1

帶祖靈出巡-2

日月盾牌安奉在祖靈屋之後,表示豐年祭將進入另一階段,而吟唱祖先的歌謠,也將進入更具有內涵的懷思之情,當牽田的儀式進入與祖靈交通的階段,以陳進復為首,帶領著爐主及參予牽田的族眾,形成一列隊伍,吟唱著懷念祖先歌謠,陳進復帶著隊伍進入祖靈屋內,繞了一圈,他出來後,手中持著用竹子闢開的雞掃,往德化社的市街前進,而隊伍的最後個族人,拖著掃把,尾隨在後,據陳進復指出,雞掃或是掃把都有驅邪除惡的意義,而這兩種用具是從供奉日月盾牌之後,祇要是要舉行mangqatubi(帶祖靈出巡)時,皆必備雞掃和掃把。

最後的祭儀

最後祭儀

豐年祭的最後祭儀稱作 mulalu minriqus,上午九時許,邵族人家的公媽籃被送到祭場裡,先生媽著盛裝也陸續前來,四十只公媽籃被排列成一四方形,而圈內則分別擺上了裝糯米飯的小簸箕。

先生媽進行mulalu minriqus,意即要結束豐年祭前的祭儀,所有的儀式皆按儀禮進行,所供獻的祭品是用糯米飯。

結束了祭儀,先生媽們洒酒獻給祖先,然後將爐主妻子的服飾放入公媽籃裡,各戶人家取回公媽籃之後,先生媽們分成三組,按各組之轄區,挨家挨戶去祭拜每戶人家的公媽籃,這其中更要進行爐主家的告祖儀式,而較特別的是爐主家公媽籃的前面,除了置有裝糯米飯的簸箕外,更要準備一付豬頭、豬尾、豬蹄、豬腸等內臟,以代表一隻全豬為供 品,更準備爐主妻子的服飾。先生媽們進行祭儀,結束祭儀後,即把服飾置於公媽籃內,此一爐主太太的服飾,即以「生靈」型態被供奉在公媽籃內。

mingriqus miqilha最後飲酒

傍晚六時左右,族人陸續來了爐主家,廣場上聚集了許多人,先生媽們和族中長老,以及貴賓的位置被安排在廣場的主位,族人則隨意的坐在其他座位上,爐主準備了許多酒菜,一番酒食之後,族中長老及先生媽們進正廳,由陳進復和高倉豐領唱,內外的族人同聲附和,一部份的族人在正廳內圍成小圓圈,開始唱跳,族人陸續加入,再繞到廣場形成一個大圓圈,熱鬧的氣氛,感染了所有與會的族眾。

爐主將日月盾牌背在肩上,走出正廳大門時,族眾吟唱祖先歌謠,陸續加入日月盾牌的行列,開始繞境,而族人接二連三地,肩搭著肩或手牽著手加入日月盾牌的行列,形成很長的隊伍,毗鄰的一戶人家燃起鞭炮,煙霧迷漫、炮聲連連之下,爐主背起了日月盾牌,族眾又搭肩牽手形成隊伍,沿途吟唱祖先歌謠,繼續往下一家,祈福、祝禱、唱跳、飲宴等節目,

從八月十八日的傍晚,到翌日(八月十九日)的中午為止,德化社的鞭炮聲不斷,吟唱歌謠的樂聲與鞭炮聲交織成一首邵族豐年舞曲。在吃喝唱跳之餘,事實上mingriqus miqilha涵含著許多邵族的生活哲理,以及祖先的遺訓規範。

每一戶人家竭盡所能地準備豐盛的酒食,來饗宴族人,在日月盾牌的靈力下,族人藉由酒食的邀宴和歡飲,達到了敦睦族誼的功能,這種社會功能提供人與人之間,亦或人與族群之間,唇齒與共的機制,進而建立起合作與祥和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