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文化專題

邵族的歷史

平埔文化資訊網 文/圖

歷史遭遇

歷史-變遷影響

先生媽

邵族頭社頭目後裔所保留的戳記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

註:林炳炎《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

邵族勢力強盛之時,縱橫捭闔於水沙連地區,並躍居台灣史舞臺的要角。無論「水沙連事件」、「林爽文抗清事件」、「郭百年侵墾事件」、「平埔族群移墾埔里盆地」……,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以中引介西部平原平埔族社入埔,為清代的重大社會事件。

其後由於閩粵兩籍漢人的移入,邵族和平埔族群均受到漢文化,尤其華南社會強勢文化的影響,而政經形勢的改變,尤以土地關係的變遷影響最為深遠。

邵族是引進平埔族群移入埔里盆地的主要功勞者之一;平埔族群為了要建立新家園,移墾之初即締結「公議同立合約字」,其內容「毋許侵入內山擾動生番、毋許侍強凌辱、毋許引誘漢人在彼開墾、毋許傭雇漢人在地經營、若有不遵,嗚眾革逐。」在此條件限制下,漢人很難越雷池一步。但漢人挾其經濟之優勢,卻在水沙連的前緣,亦即頭社、魚池盆地及日月潭地區,吞噬邵族的土地。平埔族群拓墾埔里盆地需防範「番害」的威脅,漢人卻得以避開這些侵擾,肆無忌憚地在邵族境域開拓土地;加以漢人未曾遭到邵族的排擠,而得以安居樂業,形成了以漢人為主流的社會。

由於與漢人接觸,邵族竟遭到瘟疫的肆虐,為了躲避瘟疫,其族人數度易居,並釋出大片土地供漢人墾殖。從土地的交易中所獲得的些許收入,則用以敬祖除穢,以獲取祖靈的庇護,祈求平安健康,並延續邵族的命脈。目前邵族的人口不到三百人,雖然已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由於堅信「祖靈信仰」,並保有女祭司shinshi (先生媽)的傳承制度,使其豐美的文化特色得以傳承下來。

邵族在雍正年以前保有出草獵首級的習俗,其武力得以和外族相抗衡,並保有廣闊的水沙連領域,「骨宗事件」之後,邵族的勢力逐漸衰退,亦即失去出草獵首級的習俗與實力,清廷始能制控,並因此被納入國家的機制中,「林爽文事件」邵族投效清廷,擒拿林爽文家屬向清廷繳功,亂平之後,水沙連社番目毛天福入覲京師,賜謁七次賞宴十次,給予朝服等物,並由福建巡撫授以銀牌,雖然得到「番通事」一職,但水沙連地區的大小社務卻被深諳書算的社丁首所掌控,其營私舞弊,官商勾結,除「屯制」曠弛外,更爆發了「郭百年事件」,更開啟西部平原平埔族群移墾埔里盆地之肇端,是台灣史上重大的族群移民事件。

在社丁首的蓄意招墾下,邵族廣闊的領地成了漢人的新樂園,自邵族番目或草地主,獲得招墾或永耕字據的墾首也成了新的主導者,透過墾首的分耕以分佃的行為,資源及其物業得以充分地被利用,原來荒蔓一片的草地或是叢林密佈的原野,在墾佃的互動之下,初闢草萊,然後開鑿溝圳,引入水源灌溉,開墾出一片片良田。

從漢墾戶獲得「番大租」成了邵族的重要收入來源,更成了一種互蒙其利的共生經濟形制。「屯番之制」的誘因,以及邵族的為中招墾,使平埔族群前進到埔里盆地去拓墾,因此平埔族群並未在邵族的領域拓墾,讓漢人有機可乘,肆無忌憚地吞噬邵族的土地,加上土地權的確立,邵族土地流失力加速,漢人引進水稻定耕,使邵族的粗耕粟作,更形失色,強勢的華南社會文化成了主流。

由於漢墾戶、漢佃的移墾邵族的領地,以及邵族和漢人、平埔族群的互通往來,致使邵族遭到瘟疫的感染,導致邵族人口急遽減少,勢力呈現衰退,為了躲避瘟疫的肆虐,邵族不得不四處易居,在日月潭畔建立起十數個「隔離式」的小聚落,始保住邵族的民族命脈,因為走避瘟疫,邵族不得不釋出大量土地,廣闊的草地荒埔落入漢人手中,而原來邵族的聚落則成了漢人的村莊。為了營生所需亦學得漢人農耕方式從事農作生產,這也包括其原有的狩獵、漁撈、採集等生活方式,族人生活也因此逐漸安定下來,但到了大正年間,日人欲在既有的殖民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大正8年(1919)8月間,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月潭興建發電廠,當時適因第一次世界,在資金匱乏之下,日月潭的發電工事,不得不在興工三年半後而中途輟工,期間曾數度努力試圖復工,但皆因時運未濟而無法完成。

到了昭和4年(1929)春天,日本第56屆議會提議發行社債,以做為資金的籌措,並得到日本政府的保證。昭和6年(1931)6月成立外債,籌措資金後,於是大興土木,將原來周長4公里,水面面積約5.75平方公里,容量為1.830萬立方公尺的日月潭,興建高30.3公尺之水社壩及10.08公尺之頭社壩,提高了日月潭的水位18.18公尺,即將原來潭面面積5.75平方公里,增為7.73平方公里。亦即湖面較原來增加1.35倍,而蓄水容量增加 6.72倍,而達1.23億立方公尺。

因為日月潭的水位,較原來增高了18.18公尺,邵族的祖先開創的家園和耕地,全部陷在水中,珠仔嶼、石印、竹湖、……等聚落,都為了台灣全島的照明和能源措施,而犧牲了邵族賴以維生的園地。

日人為了安頓邵族族人,昭和9年(1934)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德化社),每一丁口分配到兩分地以維生計,但卜吉社及其周圍土地亦為電力會社發展計劃中的用地,故邵族人在該地之房屋地基及耕種土地亦為電力會社所租予者。除若干山田外,大部份水田都是台灣電力會社的所有地,每年須向之納租穀,在這種情形下,卜吉社的邵族農戶是居於半佃農的地位。 註:李亦園〈邵族的經濟生活〉《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52-53頁 此一移居是繼漢人移墾水沙連,以及因瘟疫肆虐族人四處易居之後,又是一次激盪的集體移居。其不僅改變了原有邵族的生活方式,更讓邵族面臨了被觀光化的命運;自日月潭發電工事竣工後,日人即在此地發展旅遊事業,將邵族的祖靈聖地lalu(珠仔嶼、即光華島) 改稱玉島,並建有祀日本的水女之神「市杵島姬命」之「玉島祠」神社,成了日月潭的名勝之一,來此地遊覽的遊客大增,飽攬山光水色之餘,邵族的「舂石音」和歌舞表演是必看的節目,遂有部份邵族人投入操木舟、歌舞表演、販售藝品等工作,同時也使得邵族人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起了激變,這種改變直到現在仍在持續中。日人將邵族人集體移居於卜吉社建立聚落,衹允許邵族人在此居住,亦即是專屬邵族人的聚落,但台灣光復後,大量漢人移入經商,漢人於此購地或租屋,造成不少土地紛爭,加上政府在此設立學校、山地文化中心、以及實施街地重劃,邵族人的最後居地亦漸流失。而頭社的邵族人為了躲避瘟疫,自頭社移居於其南畔山下,到了日治初期又遷移至雨社山下的大平林,即今水里鄉頂崁村,大部份邵族人以務農維生,而原有邵族的頭社聚落則早已變為漢人的村庄。

聚落演變古今地名對照表

水沙連六社-1

水沙連六社-2

邵族勢力強盛之時,縱橫捭闔於水沙連地區,迨至清道光年間,尚保有頭社、魚池盆地及日月潭地區。文獻上水沙連六社之中,頭社、水社、貓蘭社、沈鹿社在清道光年間,皆屬於邵族系統的聚落。

1.頭社:亦稱為田頭社,邵語稱為Shtafari,光緒年間由於漢人的大量入墾頭社盆地,加上瘟疫肆虐,頭社的邵族人家移居於其南畔山下,日治初期又遷移至雨社山(亦稱雨傘山)下的大平林,即今水里鄉頂崁村之一部,而原有邵族的頭社從道光以後,則開始有漢人移入,及至日治時期,均變為漢人的村落,現屬魚池鄉頭社村。

2.水社亦稱水裡社,邵語稱為Kankwan,亦即在日月潭周圍地區,包括了水社 kankwan、石印su' in、tarinkuan、茅埔waqrath……等地。光緒年間,水社的邵族族人分散於大茅埔、石印、竹湖raws等地,日據初期大茅埔、竹湖合併於石印,日治昭和9年(1934),由於日月潭發電工程的進行,他們被迫放棄石印,而遷於卜吉社(即剝吉)barawbaw,即今之魚池鄉日月村(德化社),原來在日月潭周圍地區的舊部落,均淹在潭中。

3.貓蘭社,邵語稱為Kathafatu,清道光年間,已有漢人混入侵墾,光緒年間遷到其北方二十餘里處的大茅埔,日治初期,則有部份族人回到原貓蘭社,東南方之番仔田,後來合併於石印,而成為卜吉社的一部份。原貓蘭社之舊址則成為漢人的村莊,現屬魚池鄉中明村。

4.沈鹿,亦稱審鹿、車審轆、沈祿,邵語稱為Simduq,光緒年間,由於漢人的侵入,居住在沈鹿的移居於其北三十里之新興庄,日治初期,合併於石印,而成為卜吉社之一部份。其地點即今之魚池鄉新城村。

自清道光以降,漢人逐次移入邵族的境域拓墾,清咸豐以迄光緒年間,遭到漢人大量移入的壓力,以及受到瘟疫肆虐的邵族族人,為了保住民族命脈,並且避免瘟疫的大肆感染,族人不得不到處易居,從此時期到日人治台初期,邵族顛沛流離,他們放棄了原有的頭社、水社、貓蘭、沈鹿諸聚落,往其四周或是邊陲地帶遷移,陸續建立了sapuduk,番仔田 ,Sma' an(司馬按) ,tibabu(崙籠) ,tanamaza(向山),tansibuan(大舌滿) ,hiqith(北旦),Su' in(石印),taringkuwan,puzi(土亭仔) ,hasulan(南平湖),buratiq(銃櫃),waqraz(五城),uwaylan,matisiya,sawluba, mataritarin,ariway(阿里眉) ,aqsa(益則坑),大平林等地方。

~~~表格~~~

舊聚落與現今地名對照表 (邵語記音:李壬癸 製表:鄧相揚)

邵語地名

清代地名

日治時期名稱

現在地名或俗名

備 註

zintun

石湖、日月潭

日月潭

日月潭、明潭

 

Tabuk

kankwan

水社

水社

水社

日月潭邵族大、小聚落的泛稱

barawbaw

卜吉、剝吉

化番社、北窟

德化社、北窟

行政轄區名日月村

lalu

珠仔山、珠仔嶼

珠嶼

玉島、水中島

光華島

 

Su' in

石印

石印

石印

 

tarinkuan

 

 

 

 

puzi

 

 

土亭仔

 

rawz

 

 

竹湖、入水口

 

ruqruq

 

 

水門

 

hasulan

 

 

南平湖

 

 

 

 

葫蘆崙

 

tanamaza

 

 

向山

 

hiqith

 

 

北旦

 

thumay

 

 

風景區管理所址

邵語為熊之意

Kabizay

pawan

 

魚池街

魚池

即今魚池街

Simduq

審鹿、沈鹿、沈祿

 

新城

今之魚池鄉新城村

kathafatu

貓蘭

貓蘭

貓蘭、中明

今之魚池鄉中明村

Sma' an

 

 

司馬按

 

 

番仔田

番仔田

番仔田

 

waqrath

 

茅埔

五城

 

Punan

sinngtsnga

 

 

新興

今之水里鄉新興村

 

木屐蘭

木屐蘭

木屐蘭、東光

 

Stafari

 

 

頭社、大平林

頭社

今之水里鄉頂崁

今之水里鄉頭社村

buratiq

銃櫃

銃櫃

銃櫃

 

tansibuan

 

 

大舌滿

 

ariway

 

 

阿里眉

 

tibabu

 

 

崙籠

 

laywanan

 

 

內灣

 

funan

 

 

牛窟

 

aqsa

 

 

益則坑

 

arumiqan

 

 

現救國團活動中心址

 

Sawluba

 

 

草凹

 

sapuduk

 

 

 

 

uwaylan

 

 

 

 

matisiya

 

 

 

 

mataritarin

 

 

 

 

aluwan

 

 

竹竿坑

 

~~~~~~

氏族與姓氏

~~~表格~~~

氏族名稱

漢 姓

名 稱 漢 譯

Sinawanan

(shinawana)

圓之意,因“袁“圓“諧聲而譯作袁。

skatafatu

(lhkatafatu)

石之意。

skapamumu

(lhkapamuu)

強之意。因諧聲而譯作毛。

skahihian

(lhkahihian)

意義不明,臺語“ 響” 音“hian” ,而“ 銅”

與“ 陳” 同音,因銅能響,故譯作陳。

stamarutaw

(lhkatanamarutaw)

高之意。

sapit

意義不明。因諧聲譯作筆,但住大平林者,譯作白

stanakjunan

意義不明,或譯作“ 丹” 。

~~~~~~

資料來源:陳奇祿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p19

註:氏族名稱括弧之邵語記音採用李壬癸。

註:Baraawbaw(卜吉、德化社) 亦有某些族人的姓氏,在台灣光復初期實施高山族漢姓戶口登錄時,被當時的村長取漢姓「謝」和「張」。